UVC紫外线让血液更安全发表时间:2022-07-13 15:35 紫外线可根据波长分为长波紫外线(UVA)、中波紫外线(UVB)、短波紫外线(UVC)三类。其中,UVC吸引了很多学者的目光,其用于血液制品灭活的相关研究频见报道。 “总体来说,UVC对绝大部分病毒,尤其是无包膜病毒具有较好的灭活效果,填补了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工艺的空白,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。” 举例,当UVC照射剂量达到一定数值时,能有效降低无包膜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数量和毒力,而要想UVB达到相同的效果,则需要将照射剂量提高4倍。 “但是,验证最终灭活效果要看制品是否传播病毒,需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的长期观察。对灭活效果的考察还应包括灭活工艺的可靠性、稳定性、易放大性及经济性等,这些尚有待进一步研究。 蛋白质保护剂,与紫外线结伴“杀敌” 虽然早在20世纪40年代,紫外线就曾用于血液制品净化,但其灭活血液制品病原体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 研究发现,紫外线照射会使血液中的蛋白质形成聚合体或裂解成小的蛋白碎片,进而引起其活性和功能的改变。因此,紫外线灭活相关研究曾一度停滞。 后来,研究人员尝试在试验前加入蛋白质保护剂,使血液中的有用蛋白质免受紫外照射,以保证血液制品品质。目前这种联合方法的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。 前文提及的****研究就是使用了核黄素联合紫外线的灭活方法。核黄素还有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——维生素B2。以往研究数据显示,二者联合可以通过不可逆地改变核酸来灭活大部分的病原体,包括有包膜和无包膜病毒,以及与临床相关的污染菌。重要的是,这种方法处理血液制品后对蛋白质、凝血因子等物质的活性影响很小。 在充分优化辐射剂量和暴露时间的基础上,即使在不加光保护剂的情况下,利用UVC灭活病毒,对血浆蛋白损伤也不大。 例如,将紫外线灯设计成螺旋形,再令血浆从紫外线灯外流过。这种特殊的形状设计能够使血浆样本在压力泵的推动下形成涡流,所受紫外线辐射均匀,堪称“360度无死角”,暴露时间也短,无需添加蛋白质保护剂,既能较好地灭活指定病毒,对血液成分中的生物活性物质破坏也较小,且消除了添加剂导致的产品输注后副反应的发生风险。 除了紫外线,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方法还有很多,主要有物理法和化学法。臧恒昌告诉记者,物理法中常用的热处理法有湿热法、干热法、蒸汽加热法、纳米膜过滤等;化学法中较常用的有低pH孵育法、有机溶剂/表面活性剂法(S/D法)等。这些方法各有优劣,需要根据不同的血液制品和临床需求进行选择。 除了血液制品灭活外,紫外线还广泛用于日常室内空气、物体表面、水等液体的消毒,就连新冠病毒也无法逃脱紫外线的“制裁”。《诊疗方案》显示,新冠病毒对紫外线敏感。 那么,紫外线能够通过直接照射皮肤的方式进行消毒吗? “由于紫外线能够穿透细胞使其死亡,因此用紫外线消毒时要注意不能直接照射到人的皮肤,尤其是人的眼睛,紫外线杀菌灯点亮时切不可直视灯管。” |